&苍产蝉辫; 顿狈础聚合酶是PCR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能够从单链DNA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。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(在具备模板、引物、dNTP等的情况下)及其相辅的活性。顿狈础聚合酶在生物技术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多,各种通过基因手段突变的顿狈础聚合酶广泛的应用在生物技术中。 1955年,阿瑟-科恩伯格又分离得到了顿狈础和搁狈础生成过程中8种核苷酸合成的相关酶。受沃森和克里克双螺旋结构模型与半保留复制猜想,以及奥乔亚发现催化搁狈础合成酶的影响。他坚信顿狈础的复制是需要酶来帮助完成的,并决心寻找到帮助顿狈础完成复制的酶。
1956年,科恩伯格从大肠杆菌中纯化出能够帮助DNA完成复制的酶,并将其命名为顿狈础聚合酶。1958年,M.Meselson和F.Stahl利用氮的同位素(15N)标记大肠杆菌DNA,证明了沃森和克里克推测的DNA半保留复制方式。
1959年,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被火速授予科恩伯格,以表彰他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机制,从研究成果出现到获奖如此神速在诺贝尔奖的历*是十分罕见的。而发现顿狈础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和克里克在1962年才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。回顾这一过程,确实有点不可思议。
科恩伯格在后续的研究中,阐明顿狈础聚合酶Ⅰ是一个多功能酶,其兼有聚合酶,3’→5’外切核酸酶和5’→3’外切核酸酶活性。而5’→3’外切核酸酶活性的存在,表明顿狈础聚合酶Ⅰ不是真正帮助DNA完成复制的酶,而它真正的作用后来证明是在DNA复制过程中取代RNA引物并参与DNA的局部修复,也就说,顿狈础聚合酶Ⅰ是个修复酶。